刘伯温高老还乡前给朱元璋留了2句话,如果朱元璋听了,明朝或再延续百年不止

来源:中华网热点新闻 发布时间:2023-05-30 02:58:54


(相关资料图)

刘伯温是明朝历史上的传奇人物。后人眼中他仿佛是个具有超能力的"神人",堪与三国时的诸葛亮齐名。其实客观地说,刘伯温才干固然卓尔不群,与诸葛亮还是不可相提并论的。诸葛亮是蜀国的二把手,担任军师将军、丞相等要职,曾经长期独立主持国家的选将用人、用兵打仗、治国理政等关键大事,刘伯温在朱元璋手下,战争年代担任幕僚和参谋之一,开国后担任御史中丞、太史令,从未入主中枢,独当一面。

不过,刘伯温虽然不及诸葛亮,但他的才能也是不可否认的。无论在明朝开国战争中,还是洪武年间的朝政大事中,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。后世的明武宗称赞刘伯温"开国文臣第一,渡江策士无双",也是对刘伯温才能与业绩的肯定。刘伯温最为遗憾之事,莫过于没能像诸葛亮那样,找到一个真正能认识到他价值、并充分予以重视和利用的明主。

朱元璋本身是个很有能力和主见的人,无论征战杀伐还是用人选将,他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,因此面对臣下的建议和计谋,他有时从善如流,有时则固执己见,谁的话也不听。刘伯温这样不世出的天下奇才,对于朱元璋的刚愎自用也无可奈何,只能让事实来验证自己的正确。刘伯温告老还乡之前,曾经给朱元璋留下2句话,朱元璋拒不听从,结果倒了大霉。

《明史》记载,刘伯温归乡之前,与朱元璋告别时,说了两句话,第一句是:"凤阳虽帝乡,非建都地。"《明史》记载,朱元璋开国后,"圣心思念故乡",起了叶落归根之意。想念老家无可厚非,多回老家走走看看不就行了。可他却突发奇想,要把锦绣繁华、龙盘虎踞的金陵舍弃,把大明国都定在老家凤阳。

把凤阳小县作为国都,可称是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错误之一。当时的凤阳不仅地方平旷,无险可守,经济基础极度薄弱,与金陵相比,简直毫无优势可言。最为关键的是,要把凤阳从一个地瘠民贫的小县城,改造成富丽堂皇的国都,别的不说,光建筑一座皇宫所需的千百座宫殿,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工程量,简直是个天文数字。

而当时的大明,刚从几十年战乱的废墟中站起来,百废待兴,工农商业千疮百孔,急需休养生息恢复元气。此时在凤阳连年大兴土木,势必要让百姓赋税和劳役大大增加,对于大明国力的恢复和民心安定,有百害而无一利。但朱元璋谁的话也不听,一意孤行非要这么干。结果出事了。

《明史》记载,被沉重劳役所苦的工匠们,为了发泄怨恨之心,在建造宫殿时使用一种所谓"厌镇"之术,让朱元璋往新皇宫的御座上一坐,金銮殿房顶上就会"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",叮叮当当响个不停,吓得朱元璋立即放弃了定都凤阳的想法,从此不再来第二次。定都凤阳的计划也彻底终结。他若早听刘伯温一句话,何至于耗费巨额财力物力,最后打了水漂。

刘伯温的第二句话是"王保保未可轻也"。王保保,是元朝末年名将,说的直白点,他可以说是元朝的曾国藩,都是从地主武装出身,凭借过人的能力,最后成为朝廷柱石之臣。王保保骁勇善战,足智多谋,元朝末年第一流将才之一。在元朝败亡后,王保保率领大军盘踞西北一带。由于明军此时已经恢复中原,在与元朝大军的征战中连连获胜,从皇帝到武将都弥漫着轻敌之意。

刘伯温意识到了众人的这种情绪,因此才会在临走前特意提醒朱元璋,不可轻视王保保的实力和能力。可惜朱元璋此时已志得意满,自认为老子天下无敌,哪里还会把刘伯温的话放在心上。后来不幸被刘伯温料中,在岭北之战中,徐达率领的明军,遭遇王保保的拼死反击,遭遇前所未有的大败,损失精锐部队数万人,朱元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重创。

王保保这一战,使得明军将士胆落心寒,"自是明军希出塞矣",已经到覆灭边缘的元朝,得以苟延残喘,甚至"几于中兴"。明军从此很少再敢出动大军北伐。

标签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32 华西饰品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35   联系邮箱: 920 891 26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