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球观点:曹操当众烧毁部下暗通袁绍的书信,背后却有个阴招,尽显奸雄本色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(灿烂海滩原创作品,严禁转载)
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《三国演义》第三十回,发生在官渡之战期间,相关人物分别为荀攸、曹操和袁绍。原文如下:
荀攸献计曰:"今可扬言调拨人马,一路取酸枣,攻邺郡;一路取黎阳,断袁兵归路。袁绍闻之,必然惊惶,分兵拒我;我乘其兵动时击之,绍可破也。"操用其计,使大小三军,四远扬言。绍军闻此信,来寨中报说:"曹操分兵两路:一路取邺郡,一路取黎阳去也。"绍大惊,急遣袁谭分兵五万救邺郡,辛明分兵五万救黎阳,连夜起行。曹操探知袁绍兵动,便分大队军马,八路齐出,直冲绍营。袁军俱无斗志,四散奔走,遂大溃。
袁绍披甲不迭,单衣幅巾上马;幼子袁尚后随。张辽、许褚、徐晃、于禁四员将,引军追赶袁绍。绍急渡河,尽弃图书车仗金帛,止引随行八百余骑而去。操军追之不及,尽获遗下之物。所杀八万余人,血流盈沟,溺水死者不计其数。操获全胜,将所得金宝缎匹,给赏军士。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,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。左右曰:"可逐一点对姓名,收而杀之。"操曰:"当绍之强,孤亦不能自保,况他人乎?"遂命尽焚之,更不再问。
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,曹操火烧乌巢,袁绍大将张郃和高览又归顺了曹操,令袁绍大军人心惶惶。谋士荀攸建议曹操故意放出将兵分两路攻击邺郡、黎阳的假消息,诱使袁绍分兵,之后再集中兵力向袁绍的官渡大营发动突袭。曹操依计而行,袁绍果然上当,从官渡调走了十万大军。曹操得知袁绍中计后,立即将全军分成八路,向袁绍大营发动猛攻。袁绍措手不及,八万将士被杀,自己仓皇而逃。战斗结束后,在袁绍丢弃的物品中发现不少曹操手下的文武与袁绍暗通的书信。有人建议曹操找出这些人并全部除掉,但却遭到曹操的拒绝。曹操将这些书信付之一炬并不再追究。
本文要介绍的成语,是文中提到的"不计其数", 意为没办法计算数目,形容极多。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宋代周密所撰《癸辛杂识别集下?襄阳始末》中的"火炮、药箭射死北兵及坠水者,不计其数。"
小说中描述的这段袁绍与曹操在官渡的最后决战,与真实的历史较为接近,但也有部分情节稍有差异。据《三国志?袁绍传》载:"绍将高览、张合等率其众降。绍众大溃,绍与谭单骑退渡河。余众伪降,尽坑之。"该传注引《汉纪》则称,被坑杀的袁军将士共计八万余众。而《三国志?武帝纪》注引《献帝起居注》却提到:"凡斩首七万余级,辎重财物巨亿。"不过,在《三国志》及相关史料当中,并无荀攸献策令袁绍分兵的记载,可见这一情节仅仅是小说作者的虚构。之所以下这个结论,是因为在官渡之战中,袁绍大军的总兵力只有十万人,因此也就不可能分兵十万。
至于小说中提到的曹操烧毁文武暗通袁绍的密信,也是真实的历史事件。《三国志?武帝纪》明确记载:"公收绍书中,得许下及军中人书,皆焚之。"在该传注引的《魏氏春秋》中,曹操还说了这样一番话:"当绍之强,孤犹不能自保,而况众人乎!"
不过,曹操是否真的对曾经暗通袁绍的手下文武既往不咎、不闻不问呢?答案是否定的,曹操在这件事情上还是有阴招的。据《三国志?赵俨传》注引《魏略》载,官渡之战期间,时任阳安太守的李通也曾经秘密与袁绍有过来往,但战后曹操却未能在被缴获的书信中找到相关的书信,怀疑是当时担任丞相府主簿的赵偐私下提醒过李通。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,曹操在当众烧毁这些书信前,曾经秘密命人将这些书信进行过抄录,同时还暗中进行调查,以便随时使用。后人皆曰曹操是奸雄,从这个举动来看,果然是名副其实。
参考书籍:《三国志》、《三国演义》
标签: